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房价永远是个有生命力的话题。我们拆解房价之谜,只是个开始,未来还会持续关注这个领域。

——叶伟强


1

不少朋友读了《房价之谜》一文之后说,“转了。但是好担心人们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房价又涨起来了。

一语成谶。

以北京为首,许多城市迎来新一轮的房价上涨。当然,涨价可能跟上述文章没有半毛钱关系,只是时间上有巧合而已。房价上涨主要还是跟供给相对不足和货币供应充裕有关。北京由于供应更少,所以房价也就涨得更凶。

舆论再次一片哗然。吐槽房价的无数爆文在网上疯转,亲历抢房潮的各种故事刷屏了朋友圈。

南京限购,青岛限购……此前,北京周边的河北小城市涿州、固安早已限购。当然,焦点中的焦点,还是北京。

一时间,“即将出台史上最严调控”的传言甚嚣尘上

和过去N轮的逻辑一样,房地产加强调控的概率加大了。会不会是“史上最严”不好讲,其实也不难,比以前的调控严一点,就是史上最严了吧?

调控会不会调低房价?这个似乎也不是真正的问题。之所以调控,是因为涨价速度太快了,要踩一下刹车而已。在涨价内在动力澎湃的背景下,还从来没有发生过调控能调低房价的事情。横盘的情况不少,先抑后扬的情况也有,但还是挡不住后面的涨。

如果房价真被调低了,那么,想买房自住的朋友们,恭喜你们,毕竟购房成本还没有一骑绝尘。

真正关键的问题,应该是调控到底会有多严格,会不会严到影响这一轮的房地产复苏,乃至经济复苏?

答案其实就在问题里。政府呕心沥血,引导房地产业“去库存”,不就是为了让它“补库存”,拉动经济增长吗?花了这么大代价,今年初连社会融资额都创了新高,才创造出一个经济复苏的局面,怎容破坏?

说起经济复苏的重要性,我不禁要缅怀一下稍纵即逝的“两会蓝”。两会一闭幕,天气预报即警告北京的空气质量将变差,而据可靠消息称,河北的工厂当年夜里就开工了。

比较靠谱的判断是,调控的概率加大,而且有可能出台比较严格的调控政策。但由于房地产投资是当前经济复苏的主要力量之一,政府不会希望打压过甚。只是,调控力度不好把控,轻也不是重也不是,重了,打压投资,轻了,达不到调控的效果。所以,调控有一定的“过重”风险,但是可以控制。

怎么控制呢?最可能的情况是:

一、调控主要偏重于需求侧,比如说更严格的限购,更高的首付比,更严苛的一二套房购买条件,等等,而在供给侧下手较轻。本来嘛,下手太重了怕影响经济复苏,而且,此前针对地产融资之类就已经出台了大量限制性措施,效果还要慢慢显现。

二、 政策表述可以严格,执行过程也可以相机行事,增加回旋余地。反过来也是成立的:如果调控不够严格,效果不明显,就用其他手段辅助,比如行政的、法律的……


2

新鲜出笼的房地产行业数据较好。有几个特点:

一、整体均价下行。销售面积1-2月同比增长25%,销售总额只增长26%,说明价格同比只增长1%。

二、中西部地区销售面积增长达到30%,东部地区只有20%。1-2月县一级的高增长,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西部的高增长。

三、东部地区内部,一二线城市同比价格出现下降。

这几个特点放在一起,应该怎么解读?几点看法:

一、房地产“去库存”效果不错,“补库存”效应明显,是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。其中,中西部贡献更大。

二、 整体价格稳住,但是向上的动能并不强劲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充裕的货币供应量;价格后续走势也基本取决于货币政策。

三、 一二线城市之所以出现价格下跌,并不一定是受政策打压或者内部需求不足,相反,需求非常强劲,而且许多城市二手房价格飙升。新房价格在这一阶段和上一阶段的价格往往不具可比性,因为位置可能天差地别。

在《房价之谜》中,我提到一个观点,中国城市间的分化会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深化期,好的更好,城市间的质量和价格梯度会不断拉大。

具体表现,就是人们会往教育、医疗、交通、环境、安全等配套设施质量更高的城市集聚,而这种集聚会反过来对上述设施提出更加强烈和有效的需求,促进其进一步的投资和发展,当然还有房价的支撑。

中国目前的城市化程度在50%-70%,这个阶段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城市的进一步集聚,或者说大城市化。

当年,我编发过谢国忠的一篇专栏文章,该文建言中国应该发展10个三千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。

其合理之处在于,大城市化除了在经济上有非常大的规模效应之外,和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文化特点也相当契合。

不合理之处则在于,城市的发展不是靠行政命令规划出来的,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交通种种因素怎么影响,产业怎么汇集,人气怎么聚拢,都有其偶然性。政府强令推行,要么做不到,要么事倍功半。

正确的做法是,聆听市场的声音,哪里有需求,就往哪里配合,增加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资。


3

房价的确已经超出经济范畴,成为一个政治现象了。

房价高涨之所以导致许许多多的问题,一个关键的原因是因为它飙升的速度太快。

图片来自《北京新闻》

不管对房价的看法有多大分歧,大家都不反对需求是拉动价格的终极力量,所以,只要中国经济增长,又有这么大的人口基数,一线城市房价向国际大都市看齐是迟早的事情。

问题在于,这个速度太快了。

国际上的大城市,几十年甚至一两百年形成的房价格局,中国的一二线城市只用了十几年就完成了。国外的人们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消化房价上涨的影响,“以时间换空间”,人口搬迁,城市分层,过渡得比较平滑。而中国短时间之内经历如此剧烈的变化,难免带来极大的冲击,甚至激发重大的矛盾,人们很难适应和调整。

管理这个过程,很重要。不少人提出,拉高房价是政府“赶人”的手段。这一点没法证实,也没法证伪,很难讨论。因为不管政府的主观动机如何,经济规律客观上起作用的结果,就是会导致不同区位的价格不同,能够支付得起的人们留下来,支付不起的人们另找出路,全世界如此。

退一步海阔天空。

我的看法是,如果政府用高房价赶人的意愿,会是个重大败笔。城市的发展,人气的集聚,是各种因素风云际会的结果,可遇不可求,欢迎和保护还来不及,怎么还能抗拒?

除了北京这样非常明确其功能规划,需要控制甚至外迁人口的城市,我看不出其他城市有任何这么做的理由。如何欢迎和保护?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资。

从历史和国际经验看,至少有两方面的事情可以做:

加大投入,增加城市自身的容量;

发展卫星城市,并加强中心城市与卫星城之间的有效连接;

事实上,许多城市都已经在城市内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下功夫,这个也很可能成为未来地方政府竞争的一个主战场。

与此同时,特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,或者大城市向特大城市发展过程中,不可避免有外溢效应。因此,我们看到东部三大城市圈的蓬勃发展。

更加具体化一点,特大城市周边卫星城——甚至“卧城”的发展,以及卫星城和中心城市之间基础设施的建设,也会是未来一个重要的看点。

本人首发于微信公众号: 巨会读

欢迎关注“巨会读”,我们将会与您共享有价值的信息、知识和见解

作者为财新传媒原副主编、《中国改革》原执行主编

编辑 | 李爱云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叶伟强

叶伟强

19篇文章 3年前更新

财新传媒原编委、《财新周刊》原副主编、《中国改革》原副总编辑。微信公号:巨会读(juhuidu)。

文章